余谷是广东省惠州市一所镇小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最近,她对学生们过度使用网络热梗的现象十分烦恼。好几次她讲解知识点,都遇到有学生在底下故意喊“好炸裂!”。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上发完言,另一个学生突然冒出来一句“6”,引得其他同学纷纷大笑。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余谷都不得不专门花时间整顿纪律,才把课堂拉回正轨。
“我其实很生气,也会严肃地批评他们。但可能过不了一天,甚至过不了一节课,学生们又会在课上说(梗)。”余谷说。
进入互联网时代,讲网络黑话、玩梗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指出,当网络语言开始包含低俗、暴力、歧视等不良内容,并且被不分场合、无节制地使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凸显。
10月11日,网信中国公众号发文称,为整治网上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针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黑话、烂梗的现象,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指出:“干预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是粗暴地隔离。”她建议,一方面,通过技术等手段过滤低质的网络用语;另一方面,注重给孩子们输入优质的语言,从而培养其自身对庸俗语言的抵抗力。
渗透到写作中
如今,网络黑话、烂梗在中小学生中的渗透,已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来自广东省清远市的村小教师李秀观察到,学生们说得较多的黑话烂梗包括“你个老六”(以出其不意方式获胜或玩阴险手段的人)、“尊嘟假嘟”、“丸辣”等,通常缺乏内涵,有的还带有一定攻击性。有的学生还会做出诸如“电摇”(一种“鬼畜”动作,腿部深蹲、手臂上下晃动)等带有挑衅意味的肢体动作。这些带有攻击性、挑衅意味的表达方式甚至会导致学生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什么是网络黑话,如何界定烂梗?黄楚新解释,网络黑话通常指在特定网络群体中使用的、外界难以理解的隐晦语言。这些词或短语经过如谐音、缩写或变形等特殊加工,可以作为独特身份认同的标志。未成年人爱说的网络黑话往往来源于游戏、动漫、网红、直播等亚文化,通常更具新颖性和时尚性,能够用以表达个性。
周妍将烂梗分为两种:第一种指的是本身内容低质、庸俗、恶俗,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网络语言,如前几年流行的“化粪池警告”,这就是从一个严肃的刑事案件中被别有用心之人制造出来的烂梗,缺乏对生命基本的尊重;第二种则是由于使用过度频繁而显得乏味、缺乏生命力的梗,如“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又吹到了xx”句式,本身带有文艺范,但经过无数次复制后逐渐显得烂俗。
“当学生们经常将黑话烂梗不分场合地随意乱用,这就成为一个问题。”李秀说。她担心,长期接触这些包含不良信息、低级趣味或不当表达的网络语言,不仅会降低学生的沟通能力,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黑话烂梗还渗透到书面语言中。刘晓丽是广州市某公立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分享道,确实有少部分学生会在练笔或作文中使用网络黑话,她通常会直接圈画出来或打“叉”。她说:“网络语言如果使用恰当,是可以作为加分项的。但目前接触到使用网络语言的作文,没有特别好的,大都是成绩不太理想、沉迷游戏的学生写出来的。”据媒体报道,有小学生在组词或写作文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栓Q”“芭比Q了”等表达。
黄楚新指出,学生在正式写作中混用网络用语,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纠正错误,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同时,这也对语言规范的维护带来了挑战。
蒋眉是广州市一所公立中学的语文教师,拥有16年从教经验。据她观察,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学生们在课堂等正式场合使用网络黑话、玩梗的频率是依次递减的。这是因为,相对而言,高年级学生拥有一定辨识度和判断力。“但在日常聊天中,使用都很频繁。”
未成年人使用黑话烂梗的程度是否存在城乡差异?余谷先后在市里的小学和乡镇的小学担任教师,在她看来,城乡间的差异并不大。李秀认为:“现在的网络太发达了,乡村学生大都能接触到电子产品,并将黑话烂梗用到现实生活中。”不过,蒋眉认为,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管教,一部分来自相对贫困偏远地区的学生说烂梗的尺度可能更大。
未成年人对于黑话烂梗的获知主要来源于网络。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为1.93亿人,其中,城镇与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97.5%、96.5%。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对比疫情前后,城市未成年人手机使用率从80.1%提高到89.1%,乡镇未成年人这一数值则从83.2%升至93.2%。
短视频的流行进一步降低了未成年人了解黑话烂梗的门槛。周妍解释道:“过去,我们还需要通过文字和图片才能看懂,如今孩子们可以通过最直接的画面和声音接收。”她举例说,孩子们或许不理解“老登”(东北方言,指年老但不正经的人)这个词的内核,但通过短视频呈现的场景和声音,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可以用来攻击他人,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
当黑话烂梗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为了与群体保持步调一致,未成年人通常会主动接纳。“网络传播加上人际传播的复合影响,使得黑话烂梗对青少年的渗透更快、更深。”周妍总结道。
不能一味否定
广东省茂名市六年级学生思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自己班上几乎人人玩梗,只要不过分,老师们通常不会干涉。
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味否定。周妍说,网络语言发展了三十年,本身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因凝结了普通人的情感和判断而饱含感染力,是民众通过语言制造社会共识的鲜明例证。但对于触碰底线的黑话烂梗,必须建立起一定的防御和过滤机制。
“我们当然鼓励健康、有创意的网络语言,丰富文化表达。但是对于包含低俗、暴力、色情、歧视等不良信息的黑话烂梗,必须制止。应当坚持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既维护语言规范,又尊重语言发展的多样性,避免过度干预。”黄楚新强调。
蒋眉认为,比起强硬地禁止使用黑话烂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禁止,引导他们正确地辨别、适度地使用网络语言,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不过,一部分家长对此并没有足够关注。“主要是他们听不懂。”大连某高校大学生武奕说,他的弟弟在广州一所中学读高一,自初中起便经常把各种黑话烂梗挂在嘴边,在父母面前也毫不避讳。“父母一般没什么反应,只觉得他说话咋咋呼呼的。”他补充道,弟弟常说的梗有一部分是带有侮辱性的,如“小唐人”(指唐氏综合征患者,一些人用来攻击他人)。作为兄长,他有时会试图纠正,但效果有限。黄楚新补充道,相较于一般网络流行语,黑话烂梗理解门槛更高。
当黑话烂梗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为了与群体保持步调一致,未成年人通常会主动接纳。“网络传播加上人际传播的复合影响,使得黑话烂梗对青少年的渗透更快、更深。”
通常来说,年轻教师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度更高,甚至会主动与学生们玩梗,以增强互动,拉近距离。蒋眉属于资深教师中少有的愿意与学生玩梗的,“因为青春期孩子的特性是他们喜欢你,觉得你懂对方,就乐意听你的话”。
“但作为成年人,一定要注意把握用梗的边界。”周妍提醒。9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其中提到,规范校园用字,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据《长江日报》报道,为引导孩子规范书写词语,武汉当地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包括: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如“芭比Q了”;首字母缩写组成的词汇,如“YYDS”(指“永远的神”)、“XSWL”(指“笑死我了”);粗俗、谐音词汇;表意不明的词汇。
关于如何引导未成年人用梗,蒋眉建议,首先,要清楚黑话烂梗的来源、具体内涵、适用场合和使用后果,判断一个网络用语是否能用,需综合考虑语言表达本身以及是否从情绪上给他人造成冒犯;再者,应建立一定的纪律规范,限定用梗的场合。
几周前的一节语文课上,蒋眉给学生展示了自己旅游时拍的照片,作为教学引入的方式。下面有学生评价道,这是“预制菜”。她解释道,学生想表达的意思类似于“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与“预制朋友圈”,也就是调侃她出去玩的体验并不如照片中那般精致。她没有生气,而是向其他感到困惑的学生解释了其中的含义,并且教给他们一些更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